MCC(Mobile Country Code)、MNC(Mobile Network Code)、LAC(Location Aera Code)、CID(Cell Tower ID)是通讯业内的名词。MCC标识国家,MNC标识网络,两者组合起来则唯一标识一家通讯运营商。从维基百科上了解到,一个国家的MCC不唯一,例如中国有460和461,一家运营商也不只一个MNC,例如中国移动有00、02、07。LAC标识区域,类似于行政区域,运营商将大区域划分成若干小区域,每个区域分配一个LAC。CID标识基站,若手机处在工作状态,则必须要和一个通讯基站进行通讯,通过CID就可以确定手机所在的地理范围。
2006年Yahoo!曾经推出一项服务:ZoneTag,其功能之一就是拍照后将图片附上位置信息上传到Flickr。这样用户就不必对着几G,甚至几十G的图片,再费神回忆是在什么地方拍摄的了。ZoneTag也正是利用了前文中的第二种方式获得位置信息。Yahoo!后期也曾经开放ZoneTag API,这样第三方开发者就可以将MMC、MNC、LAC、CID发给Yahoo!,然后获得位置信息,但现在似乎已经关闭了接口。
Google在昔日明星Gears中提供了一项Geolocation的功能,可以获得用户的地理位置,同时这项功能也是开放的,开发者可以依照Geolocation API Network Protocol调用相关功能。稍微不令人满意的是,其数据格式为JSON(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),没有提供XML,不够RESTful,多少是个遗憾。同时需要注意的是,由于Gears已经被Google废弃(Deprecated),因此这项功能是否会被关闭还是未知。不过,Internet上还有其他提供类似功能的服务,例如OpenCellID。
[ Read More » ]
31 12 月, 2010 in
Software |
1 Comment
2009年以Facebook(http://facebook.com)、开心网(http://kaixin001.com)为代表的SNS(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)热了;2010年以Twitter(http://twitter.com)、新浪微博(http://t.sina.com.cn)为代表的Microblogging热了;2011年呢?
热点诞生之前总是有预热,观察这个预热,没准儿就能看出未来的热点。那么2010年谁在预热呢?以Foursquare(http://foursquare.com)、玩转四方(http://sifang.com)为代表的LBS(Location Based Service)在这一年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,并且似乎有迅速成长的苗头。
现在,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,很多公司和个人都在探索LBS,如何在应用和服务当中结合位置信息创造出新服务,还没有看到成功的样板。此前,腾讯公司将查看好友的地理位置包装成了增值服务–“千里眼”,卖给QQ用户,一次两毛,包月十块,这等出卖用户隐私的“伎俩”可以看作是伪LBS。尽管如此,我们还是可以想象未来LBS的市场是非常广阔的。
[ Read More » ]
29 12 月, 2010 in
Software |
1 Comment
最近做两个事情:阅读《RESTful Web Services》和学习Python,正巧前者当中有需要动手写代码操练,干脆我就把书中原先用Ruby实现的代码重新用Python写一遍,一来加深对书中知识的理解,二来锻炼自己对Python的运用,一举两得。但是任何的学习都不会是轻而易举,对REST的理解和对Python的掌握还停留在初级水平,于是就出现下面这些波折。我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,方便自己以后回顾,也希望能够帮到其他人。
一事
Del.icio.us为用户使用其书签服务提供了两种方法,其一是在其网站注册,成为独立用户,其二是使用Yahoo! ID,无需重复注册。于此相应,Delicious公布的API也分为v1和v2,开发者在调用时须经过认证,如果是独立用户则要使用前者,须借助https请求和HTTP-Auth;如果是Yahoo! ID则要使用后者,须借助http请求和OAuth。
[ Read More » ]
5 12 月, 2010 in
Software | tags:
OAuth,
Python |
No Comments
SDK Add-on 是一个比较小众的话题,一是通常厂商不会公开自己的add-on,二是即便公开了,应用开发者也很少使用。所以通常是厂商自己的技术团队自娱自乐,框架团队抽取公用的控件,制成一个 add-on,然后公布给自家的应用程序开发团队。
由于是小众的,所以网络中关于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少。这几天由于工作原因,我有幸接触到 Add-on,因此把这方面的知识进行了汇总,整理成如下内容。这些知识来自于我对 sample 示例的理解,并经过项目实践验证,我竭力保证无误,但差错之处也可能存在,如发现,请指正。
以下内容将分成若个步骤:
- 添加模块;
- 添加资源文件;
- 加入编译脚本;
- 发布;
[ Read More » ]
8 9 月, 2010 in
Software | tags:
Android |
4
Comments
如果不是去读 Android 的源码,我不会想到在自己的 toolkit 里还有 inner class 这么一把小“锉刀”。如果不是发现non-static variable this cannot be referenced from a static context
,我不会想到去查 inner class 的知识,也就不会发现自己对 inner class 的理解一直都是错误的。
七年前学习 Java 时,明白一个 class 可以定义在另外一个 class 里,编译后各自生一个后缀为 .class 的文件,此后很少用到这种方式,直到看到 Android ,叹其大量运用 inner class。当我试图对某个 inner class 进行修改,删去其类修饰符(class modifier)中的 static 时,Eclipse 给出了这样的提示:
[ Read More » ]
23 7 月, 2010 in
Software | tags:
Java |
No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