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人和财富

本周,2月14日至2月20日,发生了四件不能忽视的事情,先是一月份CPI出台,接着是发布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数据,然后是“京八条”,最后是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。前两者给统计局引发了不少麻烦,一度引发市场分析人士质疑统计局操纵CPI,呼吁统计数据公开,统计方法透明。“京八条”则引发了对北京市政府歧视外地人,开户籍制度改革倒车的批评。而后者则不怎么出人意料,更多的是意料之中。

原先,统计局每次发布CPI数据,我还都要写上一些文字,这次懒得写了。因为觉得以前无非是门外汉看热闹,现在对着这些数据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,更别提推导一下未来的走势,做些分析预测什么的。所以,这次索性不写了。这个住宅销售价格,我已经是麻木了,原来觉得是觉得平均价格体现不了所处城市房价变化的真实情况,现在得到了城市的数据,还是觉得不够细分。“京八条”离自己太远,虽然其有示范之功效,不过还是耐心等待广州版的吧。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这样的新闻,每次都是证实传言,而且这些传言还不是在市井坊间传播,是醒目地发布在《华尔街日报》、路透财经等国外网站上。

这些热门新闻先搁下,看一看本周的《经济观察报》,头版头条讲的是通胀,标题很革命:《战通胀》,这已经是老话题了,我真奇怪,这个经过了一个冬天怎么还在谈?自从10年11月CPI破5以后,大家如梦初醒,惊呼“通胀来了”,过了一个春节,怎么还没有麻木呢?不得不感叹媒体的炒作能力。估计报社是“担心”大家太担忧通胀,于是又在第二版说《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不等于紧缩》,“稳健”?“紧缩”?相对危机前货币政策,这叫“稳健”,相对危机后,这叫“紧缩”。量是相对的衡量,不是绝对的数值。

本期报纸的“市场”版块值得一读,标题很“红”:《个人财富管理变迁轨迹》,相当于一门历史课,把三十年来中国股市、汇市、基金、期货和债券给回顾了一遍。最早期,国债诞生,给人们提供了定期存款之外的金融产品,国库券使得一个叫杨怀定的上海人更名杨百万。接下来,股票、期货像是兴奋剂一样刺激着人们的神经,庄家、挪用保证金是当时的注脚,并且也最终为此付出了代价,期货交易所关闭、合并,保证金第三方托管。新世纪以来,开放式基金走上舞台,还有私募基金,“我们需要散户,不需要机构”的号召真让当时的人们动心。中国市场化道路走过了三十年,外汇黄牛们当年问“要不要美元”,今天换成了“要不要人民币”。市场的浪花,成就了中国GDP世界第二的地位,也成就了无数人的发财梦,和财富紧密联系的一种行为,很多年前叫投机倒把,今天管它叫投资理财。

Leave a comment

Your comment